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2012暑期大学英语师资培训体会(杜周军)

发布者:人文科学系  时间:2012-09-10 00:00:00  浏览:

2012年8月13日至19日,高职高专英语--职场英语教学改革专题研修班于上海商学院开展。本次培训由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市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安排,特邀上海商学院副院长冯伟国、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英语英语系主任张雪锋、上海商学院高等技术学院院长乔刚、复旦大学教授翟象俊、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左飙、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科长尹奇伟授课,实行小班教学(每班25人)。炎炎夏日,短短一周的上海暑期大学英语师资培训已经结束,虽然时间不长,但我感到受益匪浅。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这次难得的培训和学习,不仅使我的眼界得到了开阔,更让我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理解,使我明白了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也不再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单一角色,而更多扮演“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协作者”、“参与者”、“学习者”等多元角色。

这次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关于职场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及如何将“工学结合“的课改精神实施于教学的经验交流。在经验介绍的过程中有的专家也结合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予以示范,让我们受益匪浅。培训期间主要是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从《国外只有教育新视野》到《加速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大力拓展就业渠道之探索与实践》、从《高等学校公共文化课改革思考》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英语教材研究》、从《英汉对比翻译》到《中西文化对比》,一路走来可谓一路风景一路歌,我的情绪也经历了由倦怠、触动、困惑、警醒到反思这样一个历程。几天的培训使我开始静心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怎样正确地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通过认真的培训和之后自己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收获,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必须要走出去才有可能真正地做到“工学结合“

一个成功的课改实施者,首先是一个能将所教授课程的理论于实践做到真正融会贯通的人。因为“工学结合”的课改精神完成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课本的编排顺序,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合乎工作岗位的教学体系。作为教师,仅仅熟悉我们所教授课程的书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到实际的岗位去锻炼,最好是采取轮岗的方式从事一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总体运作和具体岗位的设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也才能做到打破教材的旧有框架重新依照“工学结合”的精神梳理。这点对教授实务课程的教师尤为重要。

二、学无止境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对于实操性课程要经常跟企业交流。缺乏更新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培训过程中与专家和同行也进行了教法方面的交流。大家普遍的共识是高职学生难教。主要体现在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主动学习性差。但他们也有着动手能力高,好“表现”的特点。所以可以考虑进行开放、民主、科学式教学。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同学们共同参与;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四、进一步挖掘实训基地的合作潜力

在学习理论之余,我们还参观了他们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感受颇深的就是他们与深圳的港口码头合作很深入。他们的报关课程就是跟中海物流一起开办的,校内教师讲理论,校外专家教操作,而且他们与一些码头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参观合作关系,只要教学方面有需要,随时去参观,参观单位会派专人讲解。相比之下我们的参观基地实在匮乏。

五、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依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 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们开阔了眼界。虽不能说通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会立竿见影,但却也有许多顿悟。身为老师,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了我们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也为了我们自己,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塑造,并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掌握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目的地总结教育经验,反思教学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工作中起到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杜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