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31日下午,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环影城(科技馆店)承办,公共教育学院科学精神和科学小说普及基地协办的东山读书会第二十九期活动在中环影城(科技馆店)3号厅举行。本期活动以“《诗经》中的科学光芒——文学经典里的古代科技密码”为主题,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双会员,获评“全国化工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称号的汪志老师担任主讲人。
汪志在讲座中指出,《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更是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文献。《诗经》中记载了130多种植物和200多种动物,内容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地理、医药等诸多领域。《小雅·十月之交》中“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之一;《豳风·七月》则系统记述了当时的农事活动,堪称最早的“农业年鉴”。
汪志特别强调,《诗经》开创了通过文学形式传播科学知识的独特路径。《诗经》作为儒家经典,通过优美的诗歌语言,将当时的科技知识自然融入其中,使这些知识在传诵中得以保存和流传。这种科学与文学的结合,至今仍具有重要启示。
汪志将《诗经》与敦煌文化、蜀道文明相联系,构建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立体框架。他指出,这三者分别以文献、图像和实物的形式,共同展现了中华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展现了文学与科学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深度融合。
在互动环节,现场听众与汪志进行了热烈讨论。听众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问题,既有对《诗经》科技价值的具体探讨,也有关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深度思考。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不仅让听众领略到中华文明中持续探索自然、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与价值。
据悉,公共教育学院科学精神和科学小说普及基地近年来,以“探秘《三体》宇宙,对话科学精神”为主题开启“科学精神研讨系列活动”,通过深度解读科幻经典,搭建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思想平台,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供稿 摄影:邓钦)